一百年前的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以康梁为代表的有志之士振臂呐喊,中国要变,变则通,通则久。否则,中国将从地球上消失。变革的方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行通,但他们却为中国找出了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使国人不至于在黑暗的泥潭里愈陷愈深。

  民族危难之际,我们要变通强国。那和平年代,是否就万事大吉,坐享其成即可呢?前几天,台湾著名人士黄一农博士在历院的精彩讲座给这个问题找出了正确的答案。

  一个讲座它的知识性与学术性固然重要,但讲座本身所给人的启示也是弥足珍贵的。讲座围绕着网络与历史研究展开,一门新兴学科与一门古老学科有机结合令人耳目一新。也许这种组合放在几十年前,是会被人嗤之以鼻的,因为那时人们还未接受网络这一新概念。历史作为一门古老学科,对它的研究似乎只能借助于浩如烟海的古籍,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攻读揣摩。而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历史这一古老的学科也必须注入新鲜的血液,这就得借助于世界四大媒体之一--网络。利用它,原来需要几年乃至几十年才能搞定的课题,现在只用几月乃至几天就可完成。

  有人言,人文科学诸如历史学科迂腐陈旧,发展前途渺茫,对此我们无可厚非。可见人文学科的变革已迫在眉睫,无论在教学方法还是教材设置上都应有一场大变革,旧的内容必须用新的手段来诠释。只有这样不太景气的人文科学才能从死水中走出,焕发出他应有的朝气与活力,一个社会要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向发展。

  小到一门学科大到一个国家变都是永恒的。若再具体一点,再实际一点,我们必然会想到个人,一个人要使自己的生活像天上彩虹一样绚烂多姿而不至于如白开水一般平淡无味,那他必须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会在地球上留下具有自己特色的脚印。

  优胜劣汰,这一永恒的规律依然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挥着它的作用。在这样一个高节奏,精效益的社会里,永远铭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珍玉良言似乎永不过时。

作者:李逢玲
编辑:胡文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