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岗区坑梓是客家人文的荟萃之地,
耕读文化,是客家文化传统的支柱。
来到深圳的客家人,保持并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以坑梓江夏堂黄氏为例。在康熙初年到达坪山的黄朝轩,于康熙三十年(1691)打发长子居中公带领他的三个儿子到坑梓发展。作为农民,他们很快地将大量土地集中到自己手里。但是,当时地多人少(三世昂燕公带领族人入住“新乔世居”时,据说连丫环才18口人),也请不到足够的人工,春插往往不能按时完成,“这边该耘田了,那边还没插秧”,急得阿婆站在河边伤心地哭泣,原本无名的小河,便因此得名“阿婆叫坜”(客家话:叫,哭;坜,小溪)。 坑梓黄氏不丢农耕本色,坚持以农为本,加倍努力经营这片热土,使这个“很山”的贫瘠山区,垦荒有成,阡陌纵横,很快实现了水稻、花生等粮油作物自给有余,经济基础愈益雄厚。“新乔世居”(1754年)落成,百余年间,沿着四公里长“九曲十三弯”的“阿婆叫坜”,相继兴建了 “龙湾世居”(1781年)、“龙围世居”(1800年)、“秀山楼”(1830年)、“龙田世居”(1830年)、“龙敦世居”(约1850年)、松子坑大围(约1860年)、“盘龙世居”(1860年)、“吉龙世居”(1888年)和井水龙大围等十六七座大型围堡式民居 。“阿婆叫坜”是哺育了坑梓客家名副其实的“母亲河”。随着人口与经济实力的增长,黄氏又向金斗坜和田脚河这两个水系拓展,形成两个新的围堡群落:金沙村、李中村。在坑梓六十平方公里的地面上,沿三个水系,黄氏先后建成近40座大中型围堡,星罗棋布,蔚为壮观。在坪山、惠州等地,黄氏还建有11座围堡。至今仍巍然矗立的这些围堡,是深圳客家“曾经辉煌”的历史见证。
二、 龙岗区坑梓是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和事件发生地:
龙岗区坑梓光祖中学见证历史风云的百年老校,学校的首任校长欧榘甲是戊戌变法骨干成员之一。1893年,康有为开办万木草堂,欧榘甲慕名前往学习,深得康有为赏识。维新变法运动中,欧榘甲协助康有为组织“公车上书”活动,参与创办长沙时务学堂
坑梓的光祖中学 曾经是:1925年10月,周恩来率领黄埔军校学生军第二次东征,清剿盘踞淡水的军阀陈炯明的反动势力。周恩来把指挥部设在光祖中学教学楼二楼东座的一间教室内。攻打淡水前,周恩来接见了青年新社成员。
三、坑梓镇围堡汇集
一、大型保存较完好:
1、“秀山世居”(城肚)1794
2、金沙村“青排世居”建于嘉庆、道光年间,占地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的大型围堡
3、金沙村“长隆世居”乾隆五十九年(1794),占地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的大型围堡
二、较完好的中型围堡:
1、田段心村 “龙田世居”市级重点1888年
2、秀新村“新侨世居”1754年
3、盘古石村“盘龙世居”(同治三年,1864)
4、松子坑村“松子坑”约1860年
5、锦堂村“吉龙世居”1888年
6、大水湾村“龙湾世居”1781年
7、下田村“龙敦世居”约1850年
8、草堆岭村“秀岭世居”
9、新横村“回龙世居”
10、金沙村“荣田世居”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
---------------------------------以上说明文字源至网文汇编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