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收看于丹教授讲述的论语心得,看电视,谈感受,我想这样才能领会得透彻些,此时的我仍然来到这里倾听于丹教授讲论语《处世之道》.边听边写感悟文章,是最大的快乐.因为写文章的时候,听于丹教授讲述论语,可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使得自己的心明眼亮,修炼自己,可以安抚别人.修己可以安百姓,尧舜都没有做到呢 ,他们还发愁呢,所以我们做人,与其怨天尤人,倒不如自己修身养性,是最好的方法.论语告诉我们首先要修炼好,是对社会和对家人都有好处.子曰:当我发奋图强的时候,可以忘记了吃饭,当我有了大欢乐的时候,可以忘记了忧愁和烦恼.

   于丹教授说:” 在论语中,其实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是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里,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做过了头,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做,否则得到的不是很好的下场.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把握分寸做事,是一个明智的人应该做到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做不该你做的事情,只要有分寸地把握住自己的过失也就可以了.

   于丹教授接着说:”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有一个说:“或曰:以德抱怨何如?”(论语.宪问篇) 以德抱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 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说你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这里是得到赞赏的。没想到呢,孔子反 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别人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你好时,他又该怎么做呢?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愦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一听觉得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啊,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抱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抱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其实孔夫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报怨,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以一种仇杀去面对另外的不道 德,那么这个世界的循环将是一种恶性的,将是无止无休的,我们付出的不是自己的代价,还有子孙的幸福,所以“以德抱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搭上了太多的恩德,你搭上了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那种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事情,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在两者之间,其实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正直、用你的率直,用你耿介和磊落的人格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

  于丹教授告诉大家,要是有人对不起你了,你不要以德抱怨,要以直抱怨.以你的耿直和公正来对待他.不要让他感到你是可欺的,要让他对你刮目相看.觉得你不是随便可欺的人.以前我们总认为,做人应该这样做,即使人家对不起你了,你还是对他好,这样长久下去, 那个人总觉得你是可欺负的人,于是他便会变本加厉地欺负你,让你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这样长久下去,只能增长了那个人嚣张的气度,反而更加欺负你了.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人和事情,如果我们一味地迁就,一味地原谅,宽容,即使他到你的头上来欺负,你还是忍受,还是对欺负你的人恭敬不已,那么就加深了那个人欺负你的程度.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女人,她的男人总在外面寻花问柳,回到家里,总对她大发脾气,甚至动手打她,可是她还在忍受着,对他逆来顺受,她总是在以德抱怨.她总在想:”我这样对待他,迟早有一天他会对我好的,他的良心迟早会发现的.”可是她的愿望和想法是错了,而且错到底的,至今她还过着让她自己的心灵总受到欺负的感觉,我想,如果她能听到或者看到于丹讲述的论语之心得,那该有多好啊!如果她能听到这个讲座,她就该知道如何去做了.

   于丹教授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愦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一听觉得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啊,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抱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抱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其实孔夫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报怨,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以一种仇杀去面对另外的不道 德,那么这个世界的循环将是一种恶性的,将是无止无休的,我们付出的不是自己的代价,还有子孙的幸福,所以“以德抱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搭上了太多的恩德,你搭上了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那种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事情,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在两者之间,其实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正直、用你的率直,用你耿介和磊落的人格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其实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可以举一反三,推及到我们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事情,就是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会遇到这样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们有一个为人处世的好方法,能有一个教会你做人处世的经验,对我们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论语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为人初始的好方法.

  对别人要保持沉默的关爱.孔子说:忠告而善告之,不可责之.当人家不喜欢听的时候,要赶快停下来,好朋友不要做过分的事情,好朋友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远离危险,让我们以欢乐对待生活的人.人在不同的一生中,能结交到好朋友是一个人的万幸.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于丹教授认为,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她告诉我们:先修炼好自己,戒之在斗,不要听信他人对你的鼓动,要结交有平常心的朋友,结交到淡淡的平和的朋友,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为人处世是有哲学道理的.只要你能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什么事情,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多听,多看,多闻,把人家走过的路,间接地警示自己.那么你的人生路就会走得很好, 也会走得很顺畅.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一些,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少苛刻别人,君子不抱怨别人,对自己每天都要检点,那样的人,才会做到慎言之.一个人尊从学问的人,才会让自己成为有知识有教养,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

  朋友之间太密集,就是疏远的开始,好朋友就是你看出他有过错,你好好的告诉他,要是他不听,你就不要继续说了,要是再说,就是自取耻辱.

  想要详细了解于丹教授讲述的论语心得,那么请到网上查找于丹讲论语,那里将会告诉你一个又一个做人处世的道理.请大家到那里查找好吗 ?

  以上只是我听论语处世之道的感受,写的不对的地方, 请来看我写的文章的朋友多加包涵为盼!谢谢大家了.